文/张垣
据媒体报道,2月22日晚,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杨国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成为今年第三家赴港上市的餐饮企业,中信建投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若杨国福成功上市,将成为“麻辣烫第一股”。对于本次IPO募资用途,公司表示,将持续战略性拓展及优化餐厅网络,进一步提升供应链能力;强化技术能力,提升信息化运营水平;扩充品牌组合,把握新兴市场机遇;扩充产品品类,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发展零售业务。
家族持股高达96.97%
杨国福正式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中式快餐品牌。为了让麻辣烫适应北方市场,早期创始人杨国福夫妇二人经过多次香料搭配调试口味,并依据北方人“不吃辣”的习性率先用麻酱调和食品口味。销量及名声迅速在北方市场打响,而后渐渐进入南方市场。2006年起,杨国福对外开放加盟,2015年将总部搬至上海,并向海外市场迅速延伸。
据官网信息,杨国福门店数一度突破6000家,但受疫情和2021年的河南特大暴雨的灾情影响,杨国福进一步调整了有关地区的加盟店布局。截至2021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包含3家自营餐厅,5759家遍及中国31个省区市的加盟餐厅,以及布局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21家海外加盟餐厅。
据媒体报道,在2021年12月,杨国福麻辣烫就开始为上市铺路。当时其进行了多个企业层面的变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股份制改革,将企业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其次,新增了家居用品管理、软件销售、品牌管理等业务。
紧接着在1月份的时候,就增加了3.125%注册资本,到达了1.03125亿元。所以种种迹象表明,杨国福此举或正是为后续大规模资本运作铺路,因为股份公司更易吸引投资机构,优化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而向证监会提出IPO上市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在上海设立公司以来,杨氏家族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共同管理和控制着上海杨国福。在IPO前,杨国福、其妻子朱冬波、其子杨兴宇分别持有38.79%、38.79%和19.39%的股份,一家人合计共持有杨国福麻辣烫约96.97%的股份,杨国福员工持股平台上海福果果和第三方管理伙伴负责人持股平台上海圣恩福分别持股1.94%和1.09%。
2021年12月10日,杨氏家族还订立了“一致行动人协议”,就集团财务、经营政策、人力资源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协议显示,若杨氏家族未能就有关事项达成一致意见,杨氏家族同意按照杨国福的指示行动。对此,有投资者较为担忧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此外,杨国福本人还曾因“觉得做餐饮还是自己做一把手比较踏实”而不接受融资。
九成收入依赖对加盟商销售
据招股书显示,2016年麻辣烫市场是968亿元,预计2021年为1337亿元,2025年可达1973亿元,2020~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5%。此外,2021年我国连锁麻辣烫市场的连锁化率预计为22.5%,2025年可达26.0%。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或截至该日期的商品交易总额以及餐厅数量计算,杨国福在中国的中式快餐市场中均排名第一。按同期收入、商品交易总额以及餐厅数量计算,杨国福在中国麻辣烫市场中也排名第一。
但行业的火热也让杨国福身后的追赶者越发增多。据企查查数据,2016~2019年我国麻辣烫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增长幅度逐渐缩小,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明显下滑,但在2021年逐渐回暖。2019~2021年,麻辣烫相关企业注册量分别达到4.39万家、3.49万家和3.72万家。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前9个月,杨国福营收分别为11.82亿元、11.14亿元、11.63亿元,年内盈利(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69亿元、2.02亿元。
此外杨国福的毛利润也在持续性地增长,2019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个月,杨国福的毛利率分别为27.9%、28.7%、30.2%。
据悉,杨国福收入来源主要分为餐厅运营(包括加盟餐厅和自营门店)、零售业务两大板块,且公司业务模式更倾向于重资产模式。
2019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前9个月,餐厅运营收入分别达到11.82亿元、11.14亿元以及11.26亿元。餐厅运营主要收入来源是加盟餐厅,公司会向加盟餐厅收取“加盟费及系统服务费”和“销售货品”款项。
杨国福本人此前曾在采访中预计2019年营收大概在13亿元左右,其中加盟费只占20%,多数营收来自向加盟商销售调味料、食材、厨房设备、餐厅家具等。虽然和招股书披露的2019年营收有所出入,但杨国福主要收入来自向加盟商出售配套用品的结论是不变的。
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杨国福加盟餐厅的营收贡献一直在90%左右,其中加盟费及系统维护费的营收贡献不过3%~5%,主要靠的是向加盟商销售商品。
据悉,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下游加盟商的经营压力也传导至杨国福,导致当年业绩降低,疫情稳定后随即暴涨。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杨国福营收分别为11.82亿元、11.14亿元和11.63亿元,同期杨国福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69亿元和2.02亿元,期间增速为-6.63和114.9%。
零售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9月30日,零售业务贡献收入3716.3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2%。该业务收入来源于销售麻辣烫自热锅、多人份自热火锅和火锅汤底料等零售产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103.7亿元,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48.9亿元。
2021年1月,杨国福天猫官方旗舰店上线,主打产品包括自热火锅和火锅底料。杨国福天猫旗舰店目前共有21个品类的商品出售,其中销量超过20万的商品1件,超过10万的商品2件,超过1万的商品6件,其余商品总销量都在1万件以下。销量最好的商品为2袋装牛油火锅底料,月销量在3万件以上。
在招股书中,杨国福表示未来计划进一步发展零售业务,并称之为“打破传统消费场景限制,使我们具备进一步强势增长的潜力”。
杨国福同时提到的还有扩充产品品类,计划在零售产品线增加冲泡类、开袋即食类产品。目前,杨国福共有16款零售产品,根据计划2022年及2023年每年分别推出20~25款零售产品。
此外,杨国福还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将扩充品牌组合,计划在麻辣烫赛道打造副线品牌、在新市场建立新品牌或者与其他品牌打造联名品牌。
而杨国福两大业务板块销量增长的 靠的是供应链体系做支撑。自2010年开始,杨国福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建立起10个常温食材物流基地及23个冻品食材物流基地。2018年,杨国福斥资4亿元自建研发工厂,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便是生产杨国福麻辣烫门店所需的麻辣烫底料、调味料以及自热火锅等零售产品。公司也曾表示,“业务战略要进一步提升供应链能力、增强物流及仓储等方面能力”。
而招股书显示,“对于募资用途公司计划用于升级公司的生产设施,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提升品牌认知度,加强公司的供应链能力,用于未来潜在战略扩张机遇等。”
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而食品安全问题频现,或将成为影响杨国福上市进程或后续表现的最大问题。北京市消协在2021年10月发布通报显示,华莱士、杨国福、呷哺呷哺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门店数量排在前三位。
据悉,杨国福麻辣烫对加盟商的菜品实行统一采购安排,采购货源来自杨国福四川工厂自产和第三方采购品。通过这些安排,杨国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采购货品质量并确保食品安全。
但正如招股书显示的,杨国福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向加盟商提供食材等物料,在保证加盟商盈利空间的前提下,加盟店越多,杨国福营收也相应越多。
由于加盟店过多,杨国福的管理难度亦加大,2021年7月,广东、上海、河北等11个省份的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排查了辖区内杨国福麻辣烫门店3323家,责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处24件。
而杨国福确实已经因食品安全问题多次登上黑榜。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针对杨国福麻辣烫共有206条投诉,投诉内容充斥大量“异物”“腹泻”“虫子”等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关的关键词,更有消费者称麻辣烫吃完肚子痛。
2021年7月24日,有视频博主发布了暗访杨国福麻辣烫的视频,曝光杨国福存在店内仓库混乱、食材被老鼠咬过、厨房抹布同时洗菜洗鞋等食品安全问题。杨国福对此发布致歉声明,称涉事门店已停业整顿,且已派工作人员前往监督,同时向门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标准作业流程。
2021年7月,广东、上海、河北等11个省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排查了辖区内杨国福麻辣烫门店3323家,责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处24件。以排查数量计算,整改比例在四分之一以上。
2022年1月,北京消协发文显示,北京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以来,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门店数量达到17家,位居第三位。
而在杨国福预备加码发力的零售领域,食品安全同样未能避免出现问题。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曝光杨国福自热小火锅吃出异物,疑似固体发霉物。目前该事件仍在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