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南部山区位于泰山山脉,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区、济南泉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一个时期以来,“城里人”蜂拥进入南部山区兴建别墅,数量惊人的“私家花园”形成漫山遍野、全面侵蚀之势,由此造成地面硬化急剧增加,大面积地下水补给区域遭到破坏,对济南泉群持续涌流构成潜在威胁。
近日,界面新闻实地探访海南楼市时发现,在海南实施全岛限购近4年后,购房者仍以外地人居多,因为中介或开发商可以提供规避限购的方式,如虚构购房者在海南的工作合同、代缴个税等。
[ 2021年的百富榜上,地产背景的富豪获得的最高排名是第11位,由杨惠妍家族摘取,这意味着,曾经霸屏各大财富榜的地产豪门,悉数跌出了10强。 ] 2021年末,恒大集团总部正式退租深圳卓越后海中心,这距其2017年中期将总部从广州乔迁至此处,过去五年有余。 这五年间,中国恒大(00333.HK)的总市值,曾经从不足700亿港元暴涨至近3500亿港元,再跌至仅200亿港元,持股比例在七成左右的许家
[ 截至2021年12月29日,世茂集团完成了处置34.21亿元内地资产,收取资金23.49亿元。 ] 房子不好卖、融资难推进,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卖资产成为房企回血的关键方式。 近日有消息称,世茂集团(00813.HK)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世茂广场,已初步确定由上海国资接盘,交易对价超100亿元。 1月11日盘前,世茂集团发布澄清公告称,其并未就出售上海世茂广场订立初步协议。但亦表示,正在与若干
上市房企近日密集披露2021年销售业绩,多数公司销售金额、销售面积实现同比增长。部分房企未能完成2021年销售目标,百强房企目标完成率均值约为90%。
1月10日,雅居乐发布关于物业出售的自愿性公告,称从202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雅居乐已就14项非核心物业的出售签订了认购书或买卖合同,售价合计约为28亿元,其中11.49亿元的订金及销售款已在2021年收取,剩余款项预计在2022年收取。
千亿闽系房企阳光城(3.310,-0.04,-1.19%),在险资泰康系挥泪斩仓,执行董事长打工四年倒亏四千万弃船之后,又传来利空消息。 1月10日晚间,公司公告控股股东阳光(8.190,-0.07,-0.85%)集团因增持公司股份所需资金未能及时筹措到位,阳光集团及关联方拟终止实施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回溯过往公告,增持承诺于2021年12月作出,增持额度下限不低于公司总股本1%,而目前实际仅完成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的政策落地。作为重点城市之一,郑州开始实施“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全年供地次数不超过3次。
纠葛了三个月,在经历延期与外界种种猜测后,当代置业终是临期反悔,融创服务收购第一服务32.22%的股权未果。 价格是此次交易终止的核心原因,一了解此次收购的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2021年10月份时,融创提出的价格已相对较高,在10月份到年底的交易周期中,物管行业的估值有明显的下降,所以融创服务调整了收购的价格,当代置业书面同意之后,又临期反悔,导致交易失败。
第一财经1月6日报道,2022年的钟声刚刚响过,广州房贷利率就已普遍下调。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首套利率从5.85%(LPR+120BP)左右普遍降至5.65%(LPR+100BP)左右,二套则从6.05%(LPR+140BP)左右降至5.85%(LPR+120BP)左右。 自去年9月份开始,国内房贷利率悄然下滑,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房贷利率应该还会进一步下降,而下
今年1月1日起,《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拍卖房产竞买人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的司法拍卖房政策,不仅与全国各地出台的限购政策遥相呼应,还从司法层面上对“法拍房”的规范操作进行较为详尽的规定,不仅能有效打击投机者,稳定房地产交易市场,也能有效解决地方法院在处理涉及“法拍房”竞拍者的资格适用标准不一的问题,同样在对于响应中央“房住不炒”的政策理念具有重大的司法意义。
碧桂园、万科、融创都没有完成2021年年度销售目标。 尽管众多房企在2021年初纷纷调低销售目标,但全国房地产市场从上半年的高热直接进入下半年的深度调整,房企在前所未有的紧张环境下艰难去化,行业的寒意毫不留情地投射在百强房企销售成绩单上。 从公布2021年度销售目标的32家代表企业来看,仅绿城、华润、滨江、正荣、越秀、大发6家房企完成销售目标,包括碧桂园、万科、融创在内的大部分房企都没有完成年度目
2021年,百强房企全年业绩同比降低3.5%,这代表着规模房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整体负增长。 同时,80%百强房企集团爽约,没完成年度业绩目标。事实上,年初各大房企目标制定已经很保守了,基本都只设定10-15%的增长率,但没想到结果仍不如人意。
“元旦假期期间,我带了五六批客户去看房,大多数是准备换房的客户。”在北京市大兴区某品牌房地产经纪公司工作的王姓销售经理介绍,“去年12月以来,市场成交有些起色。我已成交了两单,我们店也有十几单成交。”
11月份以来,之前积压的购房需求得以爆发,很多刚需购房者停止观望、选择出手,部分业主也加入置换的队伍,从而拉动成交量的上涨,这一趋势在12月份表现得更为明显。北京中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北京12月二手住宅成交14265套,环比上涨20%。
险资入股房企已是司空见惯,很多大房企的背后,都有险资的身影。但是今年以来,包括万科、金地集团、华侨城、金融街在内的多家企业遭遇险资减持,这在往年很少见到。近日,继泰康系董事对阳光城三季报投出反对票以及董东辞职之后,泰康系不断减持阳光城,昔日入股时签订的对赌协议也面临失效。
2021年是推行“两集中”供地的元年,全国土地市场呈现了冷热交替的变化。由首批集中供地的“火热开局”,到第二批次的“骤然降温”,再到第三批次的“小幅回温”,今年全年集中供地走出了一条起伏变化的曲线。
12月27日,旭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林中发文称,中国地产行业诞生以来,从没有这样的风雨飘摇、黑云压城;近几个月来,如同鱿鱼游戏,每一周都有一两家开发商轰然倒下,行业陷入一个股债双杀的螺旋式下降过程。
“100公里通勤实录”,一段时间来,不少短视频博主选择用VLOG记录下自己上班通勤的过程,凌晨4点30分被闹钟叫醒,不到5点从燕郊的家中出发,通过公交车换地铁换共享单车的形式,最终9点抵达位于北京的单位,打卡上班。 不少观众在看后留言表示不理解,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时间超过6小时,到家就剩半条命,这样值得么?更多的人则表示理解和同情,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燕郊这个仅有108平方千米却承载了120万人的“环京第一城”,因北京的高房价催生了极大住房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每日有接近40万人通勤于北京和燕郊之间,燕郊成为名副其实的“睡城”。
12月27日,北京和郑州迎来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的“收官之战”。至此,今年22个城市均已实施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整体上看,近期土地市场出现回暖迹象,虽然底价成交占比较多,溢价率指标继续在低位徘徊,但土地流拍现象已较前期有所改善,市场出现趋稳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