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 标品信托如何走出尴尬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理财市场进入“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新阶段。对信托行业来说,“破刚兑、缩减非标”已成为常态。不过,受限于客户风险偏好、投资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稀缺非标信托产品依旧销售火爆且供不应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标品信托产品的接受度仍较低,投资者教育道阻且长。

  优质非标走俏

 

  “新年爆款,前三期火爆进款超1亿元,第四期节后开打,预计下周五封账一期。”一位信托销售人员在朋友圈发布了最新产品信息。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该产品是一款政信信托产品,融资主体为江苏省某家大型企业,交易模式为信托贷款,这位信托销售人员介绍称,“这款产品收益率在7.5%左右,投资期限为两年”。

  另一位信托销售人员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政信信托产品是公司主推的方向,年化收益大部分在7%-7.5%左右。相比一些工商企业经营项目或者是大型房企的房地产等项目,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建设项目的信托计划更有保障性”。

  政信合作模式多以政府或政府背景企业为背书,一直以来都受到投资者和信托机构的青睐。上述政信信托产品的交易模式通常投向信托贷款、委托债权、应收账款等,也就是典型的非标产品。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担保可以很好地给项目增信,所以稀缺的政信信托产品会成为主推的对象,也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可。不过需要关注的是,未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会持续加强,政信类项目的融资需求会继续升温,相应的风险防范需求也随之增加。投资者不要只关注政府“背书”,而忽略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

  标品信托产品“遇冷”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信托产品向净值化、标准化转型就已成为趋势。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当前标准化信托产品的推进并不令人满意,大部分信托销售人员在推荐产品的过程中均未提及“标品信托产品”,只有在投资者要求之下才会主动推荐。

  标品信托产品和非标信托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标品信托最终投向是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金融产品,且期限灵活,一般没有预期收益率。当北京商报记者询问是否有可推荐的标品信托产品时,一位信托销售人员提及,“目前主推的还是稀缺非标信托产品,性价比高,标品信托产品主要投资二级股票市场或一级市场股权,受众群体也比较小众”。

  另一家信托公司销售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了一份标品信托产品募集信息,从内容来看,该产品募集资金为2亿元,认购金额在100万-300万元之间,按年付息,资金用途主要用于投资某集团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标品信托一般会向较为年轻的客户推荐,中年客户不建议购买,因为标品信托底层资产属性决定了其价格主要受到市场影响,主要风险特征为市场风险,投资者也需要学习一定的金融理财知识。”上述信托公司销售人员说道。

  从市场表现来看,来自用益信托监测数据显示,上周(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2日)标品产品的发行数量占比继续下滑,据不完全统计,上周标品信托发行数量93款,环比减少11.43%;非标类产品的发行数量163款,环比减少0.61%。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指出,在监管环境持续趋严、“两压一降”多次被强调的背景之下,非标融资类产品展业受阻,而标品信托的募集情况受投资者接受程度影响较大,集合信托市场短期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投研体系有待提升

  “资管新规”落地后,信托行业中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再加上当前“刚兑”文化短时间内尚未完全破除,多数投资者对产品净值化、资产配置、长期投资等理念接受程度仍然较低。

  廖鹤凯进一步指出,在融资规模限制的情况下,标准债券产品会更多特别是基础设施产品将具有更大的比例,对投资者来说,混搭类产品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并有机会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但不应过分追求高收益以避免资本损失。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非标资产已走进“黄昏”,政信信托产品“非标转标”也迫在眉睫。廖鹤凯进一步预计,后续政信类非标的占比会逐步下降到非主流业务的水平,主要方向还是继续降低融资成本。

  “目前有不少信托公司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严重,对转型的路径和方向不清晰,具体包括以往观念固化,专业性人才缺失,组织构架、运行体系及风控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一位信托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强调称,对非标依赖较重的信托公司来说,最有效的方式主要为改变业务模式,比如原来是给平台公司做非标准化的债权融资,现在做成标准化的债券模式,或者成立信托计划认购债券,同时加强组织架构、投研体系和人才团队的建设。

上一篇:沪鸽口腔历时四年IPO终获受理 毛利率低于同行业整体水平
下一篇:多部门:掌握超百万用户信息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外上市须报审

舆情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