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年,A股IPO终止数量仍在增多。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7月24日,2024年以来共有339家企业IPO终止,其中深市158家、沪市127家、北交所54家。334家系公司主动“撤单”,占比超过九成。
IPO“撤单潮”背后,是否反映出申报企业质量不佳,有带病闯关之嫌?记者采访了解到,拟IPO企业“撤单”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IPO政策调整,相关板块上市门槛提升;二是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部分行业周期性变化导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三是拟IPO企业自身存在瑕疵。上述三重因素所影响的拟IPO企业占比分别约50%、20%和20%,剩余10%则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那么,拟IPO企业“撤单”后将何去何从?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个别“弃考生”已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座上宾”,拟借道并购实现A股上市;还有部分企业评估自身板块定位后,改道北交所、港交所等市场;大多数企业则暂时选择“按兵不动”,待IPO政策及市场环境进一步明朗,或企业经营业绩明显好转之后,再择机启动上市之路。
尽管IPO阶段性收紧后,备考企业出现一阵“撤单”小高潮,不过整体来看,今年A股IPO仍保持有序节奏,2024年已有48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合计筹资351.46亿元。
超九成IPO终止系主动“撤单”
从拟上市板块来看,339家IPO终止企业中,拟申报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有158家,其中主板49家、创业板109家;拟冲刺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为127家,其中主板69家、科创板58家;北交所则有54家。
从IPO终止阶段来看,申报沪市主板上市的胜华波系IPO上会被否;微策生物、晶奇网络、一通密封和菲鹏生物等4家申报创业板的公司则在注册阶段终止IPO;其余公司均是主动“撤单”,占比超过九成,其中不乏已过会企业。
进一步看IPO审核时间,近八成企业是2023年申报IPO获受理(含IPO平移项目),57家公司于2022年申请获受理。大部分公司从申报至“弃考”时间为1年左右。4家注册阶段终止的公司,从申报到撤回用时超过2年;而时间最短的公司申报IPO不到6个月即迅速离场。
从行业分布及企业类型来看,制造业公司、民营公司占多数:61家公司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4家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32家来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家来自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IPO政策调整或是“撤单”主因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轮IPO“撤单潮”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IPO政策调整,相关板块上市门槛提升,占比约50%;二是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部分行业周期性变化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占比20%左右;三是拟IPO企业自身存在瑕疵,占比20%左右。
具体而言,IPO政策调整主要包括板块上市门槛提升、严查发行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监管鼓励科技创新、对部分衣食住行等消费类公司严控等各类情形。
创业板IPO“撤单”公司中,有不少或因最新一期业绩难以达到政策修订后的“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的门槛而选择离场。具体来看,公司业绩不达标,或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周期性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
天元航材招股书显示,公司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和2023年1月至6月的净利润分别为1655.90万元、5867.17万元、1.11亿元和1994.91万元。初步估算,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022年全年的18%,进一步对比新规的6000万元净利润门槛,其2023年上半年仅完成了33%,下半年业绩能否强势增长达标或存不确定性。公司也在招股书中表示,业绩受到宏观经济、下游市场的最终需求、原材料价格、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发行前突击清仓式分红也是IPO审核关注的焦点。记者发现,过会一年多却迟迟未提交注册的小伦智造,因递交招股书前有突击现金分红行为被交易所及市场质疑。
此外,监管层鼓励科技创新、对部分衣食住行等消费类公司严控,也使得一批公司IPO止步。例如,申报创业板未果的宇谷科技,作为一家“为外卖骑手换电池”、主要提供电动两轮车充换电设备和服务的企业,其技术创新性及核心技术是否存在较高技术壁垒被深交所两度追问。
记者梳理“撤单”公司IPO问询情况发现,大部分申报科创板、创业板的企业,板块定位和创新成长性被交易所重点关注。多家公司因发明专利取得时间较早、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较低等情况被交易所及市场质疑。
小伦智造就是其中一例,公司2022年申报IPO获受理。从问询情况来看,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较低,且公司的发明专利取得时间均为2014年及以前,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在两轮问询中均受到监管关注。无独有偶,2023年申报IPO获受理的丹耀光学也因发明专利主要集中于2019年前在问询阶段被交易所质疑。
还有部分拟IPO企业或自身存在瑕疵、短板,申报材料不过关,未能回复交易所发出的问询函或财务资料过期后未再有更新便匆匆撤单,如个别企业申报半年即“弃考”。
“弃考生”何去何从?
IPO终止后,300多家“弃考生”接下来有何打算?一名从事IPO业务的律师向记者表示,这些公司通常有并购重组、转战其他板块、重新“备考”等选择。
今年以来,由于IPO门槛提升、监管大力支持并购重组,不少公司在IPO失利后选择与上市公司进行“联姻”,借道并购重组实现“曲线上市”。具体来看,汇伦医药曾于2022年8月启动科创板IPO辅导,但未见后续进展。今年3月,新天药业(8.000, 0.00, 0.00%)公告拟发行股份收购汇伦医药。同样,今年6月纳芯微(95.600, 0.00, 0.00%)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曾接受科创板上市辅导的矽睿科技旗下的重要资产麦歌恩,矽睿科技的IPO进程或将因此改变。
转战北交所或境外板块上市也是不少“撤单”公司的选择。例如2016年开始“冲A”的毛戈平,其2021年过会后一直未获得中国证监会批文。2023年公司IPO平移至上交所进行审核,今年1月主动“撤单”,随后于4月8日递表港交所主板IPO。2019年12月申报科创板IPO“折戟”的晶科电子也于今年2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聚星科技、鼎佳精密、奥美森等则从深交所“撤单”后选择转战北交所。
此外,也有不少公司撤单后选择“按兵不动”,等待行业回暖业绩转好后,再择机启动IPO。记者关注到,伴随IPO“撤单潮”,也有不少“新生”顺利进入A股市场。据统计,2024年已有48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合计融资351.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