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囯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东北振兴关键在增强产业竞争力

  由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东北亚经济论坛9月17日成功举办。中囯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王一鸣表示,“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最关键的还是要重构产业竞争力。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塑发展和营商环境,增强东北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和释放东北的产业优势,推动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

  以下附演讲实录:

  今天围绕增强东北产业竞争力这个话题,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认识。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话题,一是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二是东北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一、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014年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加快转型步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逐步恢复,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国重器”加快升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初步扭转了经济下滑局面。

  但也要看到,东北在全国的位势仍在下降,近年来经济增速在波动中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四大板块的最低水平,经济转型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内人才、科技等竞争的加剧,东北振兴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

  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在重塑经济竞争力的消长和区域竞争格局。新科技革命也在改变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新生产要素的相对地位。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欧美发达国家看,技术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流动性降低,而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劳动力流动性在提高,而且向优势地区集中。东北近年来人口外流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数量居全国前三位,中小城市几乎都是人口净流出,而且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影响东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高端产业布局更加偏向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东北原来有一些基础条件很好的大学,比如哈工大和吉林大学,近年来由于人才流失,对东北地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正在显现。东北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激励机制不足。这对东北增强产业竞争力,也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二)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计算技术的高能化、量子化,正在促进产业发展全面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推动制造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全国一些领先地区看,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10.5700.050.48%)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形成人机协作为特征的制造业生态。东北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黑灯工厂”和无人工厂正在兴起,推动制造业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型,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快改变制造业生态。

  从发展趋势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迎来工业互联网浪潮。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消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形成了若干在全球处在领先地位的平台公司,那么可以预期,“十四五”时期将形成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我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0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数超过40万家,工业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产业数字化将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流通、融资等流程和产业生态,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和减少库存,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在重塑产业空间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说,产业布局将更大程度受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从全国产业数字化热力图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东北地区明显滞后。东北是制造业相对密集的地区,但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东北消费互联网发展就相对落后,积累的高端信息技术人才不足,在发展产业互联网过程中就面临人才制约。再加上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不强,外来投资偏少,数字经济新动能尚未形成。

  (三)落实“双碳”目标带来巨大压力

  实现“双碳”目标将带来深刻变革,也将倒逼东北的经济转型。东北地区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占比高,落实“双碳”目标将大幅度增加这些行业的排放成本,使部分本已比较困难的企业有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从落实“双碳”目标看,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成为增量能源的主力军,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来自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化石能源的占比将大幅度下降。东北原来是化石能源生产比较密集的地区,将面临严峻挑战。现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对东北一些高碳项目已经形成了影响。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对高碳行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担心新建项目没等到运营就面临退出,这还将造成已经形成的高能耗产业资产“沉没”,可能拖累东北的经济发展。

  二、东北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最关键的还是要重构产业竞争力。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塑发展和营商环境,增强东北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和释放东北的产业优势,推动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重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东北振兴从来都很重要,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东北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东北不可能构建全面的科技优势。要发挥东北现有产业基础,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形成局部优势的领域应是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战略性前沿技术领域。东北在制造领域特别是装备领域,科技积累比较有基础,在这些领域培育局部领先优势,形成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有利于增强发展主动权。

  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成套设备和终端产品,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再创新,形成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东北的核电、火电机组、水轮机、高铁和工程机械,形成了一些终端产品领域的竞争优势。但是关键零部件等中间品的创新能力偏弱。中间品专业化程度高,技术迭代快,技术诀窍等隐性知识多,企业竞争优势在于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东北制造业有比较长期的技术积累,利用基础能力较强的优势,增强中间品的创新能力,可以孕育出一批中小企业,大大增强东北产业竞争力。

  重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提升东北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外部市场竞争的倒逼,来加强原创能力的建设,通过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来增强原创能力,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增强原创能力,就涉及到人才。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就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而且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现在比较紧迫的就是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好地留住科技人才。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产业数字化是“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战略支点。要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进行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包括在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快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促进供需的精准对接,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为产业互联网应用创造条件。

  二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建设。相对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计算、智能化加工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多样化服务功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到产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

  三是要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依托哈工大、东北大学,加快数字化高端人才培养,关键要留住这些人才,再引进一批高端信息技术人才。产业数字化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三)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转型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也将孕育新的机会。东北能不能抓住机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第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绿色转型的基本方向,也孕育着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二,实施重点产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第三,加快推广应用降碳技术。更大力度地推广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立相应的绿色技术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第四,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现在电力市场已经开启了碳排放权交易,“十四五”还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参与的行业范围,逐步增加交易品种。要利用这个机会,倒逼产业绿色化转型。

  最后,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这将促进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我就跟大家报告这些,谢谢各位!

上一篇:新华社:孟晚舟顺利回国是一次重大国家行动 一个重大胜利
下一篇:北京开展国庆节前市场检查 38家企业被立案查处

舆情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