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会议指出,近年来,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不断推进,用市场化机制有效挤压了医药价格虚高,截至去年底累计节约医保和患者支出2600亿元,同时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下一步,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一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各地对国家集采外药品开展省级或跨省联盟采购。今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二是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三是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加强监管,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医疗机构要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四是落实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更好调动积极性。
这是自去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后,国务院再次对带量采购工作做出重大部署。按照此次国常会决策部署,2022年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将再次升级,不仅集采数量将增加,集采品类也将再次扩围。
对于此次会议决定把与老百姓(49.730, 0.56, 1.14%)密切相关的种植牙纳入集采,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种植牙价格较高,患者需求大负担重,将种植牙纳入集采对于满足患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种植牙企业利润较高,将其纳入集采有利于进一步压缩中间水份,推动行业整体往良性方向发展。
从2018年11月至今,我国已经开展了六批七轮全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范围从11个城市扩大到全国,采购内容从口服剂型扩展到注射剂型、从化学药扩展到生物药,品种、数量、竞争程度都在不断实现突破。另外,高值医用耗材方面,也先后将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纳入集采。
随着集采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实施阶段,集采成为影响药械行业发展最大的政策变量。是否中标集采,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不过,集采也是把双刃剑,并不是对所有中标企业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