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基协身份3年5次被冒用 不法分子招摇撞骗花样翻新

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记者高艳云) 3年第5次!昨日中基协再次因身份被冒用发出严正声明。

中基协在声明中严正指出,有不法分子假冒协会名义向部分机构发送采取罚款及限制措施的通知。假通知称,接收通知的单位因违规操作受到200万元的处罚,并要求其缴纳罚款的时效为“24小时内”,否则过期强制执行即扣除账户总余额。

央广网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三年来,中基协身份还以各种形式被冒用过4次。

中基协名义为何屡次被冒用?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发展迅速,而金融业监管近年持续加强,不法分子认为可以浑水摸鱼,通过冒名顶替行业协会实施违法犯罪,进而获取利益,实现“掘金”目的。

法律专家表示,冒用中基协名义发送罚款及限制措施的通知的行为,如果目的是为了骗钱,冒用者涉嫌构成诈骗罪。建议中基协可以第一时间报警,这样所起到的威慑作用更强大。

冒名中基协 假通知欲罚机构200万

12月21日,中基协发布的严正声明称:“近日,协会接到举报,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协会印章、公文等方式,假冒协会名义向部分机构发送采取罚款及限制措施的通知。该行为严重影响协会形象和声誉,扰乱基金行业秩序,损害行业机构与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协会对此予以强烈谴责。”

冒充中基协盖章的假通知显示,接收通知的单位因违规操作受到200万元的处罚,并称“时间24小时内,过期强制执行扣除账户总余额”。

图片来自中基协《严正声明》。

中基协表示,协会从未发送过此类通知,其所盖公章系伪造,协会不会也无权对行业机构采取罚款、禁止出金、冻结账户等处罚或限制措施。请行业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务必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辨别判断,谨防上当受骗。

“敦促有关机构和个人立即停止伪造协会印章、冒用协会名义等不法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中基协表示。

实际上,中基协不会也没有权限对机构处罚、禁止出金、冻结的处罚。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章程》显示,对中基协的职责范围有明确规定,“对违反自律规则和协会章程的,按照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广东环宇京茂律师事务所刘华浩律师向央广网记者表示,冒用中基协名义发送罚款及限制措施的通知的行为,严重地妨碍了基金行业秩序及社会管理秩序,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涉嫌构成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如果冒用中基协身份的目的是为了骗钱,冒用者的行为还涉嫌构成诈骗罪。

协会身份此前已被四次冒用

最近几年来,中基协的名义多次被冒用。

仅仅在四个月前的8月20日,中基协称发现部分中介机构和个人打着“登记备案包通过”“有协会内部关系催办”“保壳、买卖壳服务”“团购审计报告”等幌子,甚至冒充协会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混淆视听,诱导和欺骗相关申请机构,以获取高额中介费或服务费,赚取不法利益。

“宁本咨询、祺瑞府咨询(又名番茄挂靠)等中介机构,从事招募挂靠人员、私募机构买卖壳、代律所出具法律意见书等业务。前述行为严重扰乱了私募基金行业秩序,对协会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玷污了协会和私募基金行业声誉。”中基协进一步披露。

2020年6月份的那起事件则为不法分子冒用协会名义及公章,向相关机构下发通知征订书籍。

中基协表示,协会所编写出版的书籍均可在公开渠道购买,协会从未开展过相关书籍征订活动,不会从中收取任何费用,更不允许任何机构或个人打着协会旗号开展任何盈利性活动。

再向前追溯8个月,有网站和企业冒充协会官方机构从事非正常中介代办业务。

2019年10月12日,中基协发表声明称接到投诉举报,部分网站和企业涉嫌冒充协会官方代办机构、谎称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认证批准,或涉嫌采用虚假宣传、误导性陈述等手段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备案等相关业务,或从事“保壳”等非正常中介代办业务。

同年9月,中基协发文提醒投资者警惕冒用协会名义虚假审批私募基金的违法行为。

文章称,近日协会接到举报,有不法分子冒用协会名义和公章,虚假制作《关于准予盈圣创投5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非证券类投资基金(LOFI)注册的批复》,诱导和欺骗广大投资者。

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主任许峰告诉央广网记者,既然已经多次被冒用,建议中基协不要仅仅声明保留法律权利,应该直接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对会员权利的维护。

“如果由协会第一时间出面报警,可能更具有代表性和震慑性,可能处理的效果会更好,对于防范后续违法主体的冒用诈骗会更有帮助。”许峰表示。

刘华浩认为,近年来,由于行业协会发展迅速,冒用行业协会获取不法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相关行业机构及广大投资者,也需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必要时,可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向协会进行求证,或咨询相关专业律师,以免上当受骗。

或与行业发展迅速和强监管有关

近年来,中基协被假冒名义获取非法利益似有增多之势,一家中型公募基金人士分析认为,这或与基金行业大发展以及近年来金融业强监管有关。

近些年来,基金业发展迅猛,资管机构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庞大,导致诸多不法分子试图通过不法手段实现“掘金”目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5.87万亿。其中公募基金规模23.90万亿,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8.64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7.52万亿元,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规模3.73万亿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3175亿元,私募基金规模19.65万亿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规模2.28万亿元。

而随着监管加强,不少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频遭处罚,也是协会身份被频繁冒用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截至12月中旬,今年已有76张发单落在券商身上,监管措施、自律处分、行政处罚是主要罚单类别。

专家分析,鉴于诸多机构对于监管心存“忌惮”,因此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借协会之“名”对机构进行诈骗。

上一篇:证监会就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完善监管,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
下一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6起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典型案例

舆情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