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2月18日宣布,将于4月2日正式对进口汽车加征25%左右的关税,并计划同步对药品、芯片等行业采取类似措施。这一政策直接冲击美国前五大汽车进口来源国——墨西哥(2024年对美出口汽车产品约490亿美元)、日本(400亿美元)、韩国(370亿美元)、加拿大(280亿美元)和德国(250亿美元)。
根据《美加墨协议》(USMCA),墨、加两国生产的汽车原本可免税进入美国市场,但新关税将打破这一规则。以墨西哥为例,其2024年生产的399万辆乘用车中,约80%(221万辆)出口至美国,且美国42.3%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来自墨西哥。加拿大生产的汽车93%销往美国,福特、通用等美系车企在墨、加的产能占比分别达30-35%和15-20%。若关税落地,车企需额外承担每辆均价3.5万美元的进口车约7875美元成本,可能导致美国市场汽车零售价上涨8-12%,年销量缩减150-200万辆。中国对美汽车直接出口规模较小(2023年1-11月仅5.2万辆),但产业链深度交织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95万辆中约1/3供应北美,宝马沈阳工厂生产的iX3电动车30%销往美国。若中国产汽车被纳入关税清单,这些跨国品牌将面临成本剧增压力。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供应链“去中国化”趋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电动车补贴门槛叠加新关税,可能迫使国际车企减少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2024年1-11月,中国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已从2023年的100.8亿美元高点下滑,而墨西哥同期对美汽零出口占比升至42.3%。宁德时代与福特的技术授权模式、国轩高科在美建厂计划,也可能因政策审查趋严而受阻。为规避关税,车企加速调整全球布局。大众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年产能35万辆)计划提升本地化率;本田在墨西哥的20万辆产能中80%出口美国,正评估扩建计划。美国本土车企则陷入两难:福特CEO吉姆·法利批评关税将增加“成本与混乱”,但特斯拉等品牌可能因本土产能优势获益。中国车企则通过技术突围化解压力。比亚迪在墨西哥建设年产15万辆工厂,长城汽车扩建俄罗斯基地,上汽借助名爵品牌在欧洲年销24万辆的基础构建区域供应链。技术层面,中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达63%,800V高压平台、智能驾驶系统等创新成为竞争关键。特朗普的25%汽车关税政策,既是其“对等关税”战略的延伸,也是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又一举措。短期看,墨、加、日、德等传统汽车出口国将承受阵痛;长期而言,供应链区域化、技术壁垒深化或成新常态。对中国车企而言,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先发优势仍是破局关键,但地缘政治风险下的全球化布局需更具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