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26日讯(记者 李晚)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和育儿观念更新,婴幼儿成长发育关键阶段的营养干预措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重视。作为科学喂养中重要组成部分,6-36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受到社会各界和宝宝看护人的广泛关注。
2017年,我国将“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列为国民营养计划重大行动之一,作为接棒并搭档母乳的婴幼儿“第二口口粮”,辅食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配方奶粉。
与发展规模成熟的奶粉市场相比,婴幼儿辅食市场仍处于知识科普水平良莠不齐、市场教育有待进一步渗透阶段,如何打造安全、营养、美味的新辅食概念和有科学支撑的辅食标准始终是行业发力的研究领域。
姚垚(化名)是一名来自北京的95后妈妈,在孩子4个月的时候,她就开始提前了解辅食知识。“我妈说,当年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我刚开始长牙就给我添加了一些自家磨的米糊或者稀饭。”姚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作为互联网深度用户,她倾向于在社区、社群和短视频平台学习以及分享育儿经验。
5个月之前,姚垚刚刚升级成为妈妈。“孩子成长速度太快了。本以为已经做好了准备,结果还是手忙脚乱。”参考了平台经验和与有经验家长交流后,她意识到宝宝在6个月左右,由于身体内的铁元素持续消耗、第一口辅食对于补铁尤为重要,因此拒绝了自制米糊的“老路”,开始比较和选择含铁量高、安全性佳的婴儿米粉产品。但在她看来,这个决定“只是第一步”。
深受现代营养学知识影响的、注重健康管理的新一代中国父母开始努力剔除那些过去的、落伍的、无意识的惯习。
“作为妈妈,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也怕辅食品牌做的不够好,”姚垚表示,“平台(上的经验分享)很零碎,还有‘伪科学’,我希望有成体系的执行方案,既能有科学理念指导,也能解决宝宝每天吃什么、怎么吃这样具象化的问题。”
姚垚代表了新手妈妈普遍存在的需求。《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洞察研究报告》显示,只有近4成父母知道该在6个月时给宝宝添加辅食,包括可以吃辅食的信号、第一次吃哪种类型的辅食等,对于辅食的添加顺序及辅食性状有基础的认知;近6成的消费者不确定应该如何添加辅食。
此外,有近7成父母并不了解辅食材料的比例,对于辅食的食用分量与方法存在焦虑情况,主要担心孩子营养跟不上、与同龄相比落后、消化不好。
这可以追溯到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起步较晚的背景上。艾瑞咨询调研报告显示,2015-2018年期间,辅食品类才迎来真正意义的市场教育,与欧美等辅食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
《2023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报告还显示,2022年中国辅食品类的渗透率约为35.1%;而在美国市场,一周餐食喂辅食的渗透率在2020年便达到75.5%。
专业的辅食品牌正在推动市场朝着国际上公认的科学喂养理念迈进。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有机婴童食品品牌,Little Freddie(小皮)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标准推出了小皮有机大米粉、西梅苹果泥等新手父母首选的王牌产品,更率先提出ESG战略,在婴幼儿辅食营养领域诠释责任担当,从“第一口辅食”到健康发育的每一步,都为孩子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四维喂养方案进一步落地
小皮之家引领科学育儿
“吃得好”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吃得对”?疑问声中,科学与市场开始重塑父母对婴幼儿饮食的认知。在庞大、迫切的科学育儿需求下,科学、全面的辅食喂养方案呼之欲出。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以营养为主题的家庭早期教育服务还有所欠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南静指出,当前辅食教育难以满足家长对科学早期教育的需求,亟需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2022年,小皮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首次提出《6-36月龄婴幼儿四维科学喂养方案》,并通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权威论证。与行业其他品牌相比,该喂养方案更贴合世界卫生组织 6-23月龄婴幼儿辅食喂养指南(2023),又针对中国家庭的饮食习惯进一步本地化落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对应着在中国宝宝的饮食调研数据中有所欠缺的四个方面,往往也是令家长忧虑的常见问题——营养摄入不足,口味偏重,进食自我调控能力差,食物质地进阶不及时。小皮联合创始人、CEO何虹表示,基于此,小皮喂养理念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宝宝建立起“少挑食、营养对、会咀嚼、主动吃”的理想健康饮食习惯。
例如,小皮坚持无多余添加,不用人工调味剂和香精色素来影响孩子的口味偏好。作为“第一口辅食”的小皮有机大米粉,配料表只有大米、钙铁锌和多种维生素,能够帮助宝宝减少过敏概率,有效补充营养、养成清淡口味。
为保证辅食阶段的食物多样性,小皮在全世界的欧盟有机农场严选本身已经足够美味的优质食材,所有食材与营养强化剂配比都由注册营养师评估和搭配。在初添和6月龄的产品设计中主动加入主富的蔬菜水果,在7月后的产品中加入蔬菜、水果、坚果、谷物、鱼类等优质营养科学组合,进一步避免宝宝偏食、挑食。
专家们一致认为,相较过去行业内普遍以月龄来简单划分的喂养理论,四维科学方案针对中国婴幼儿不同成长进程设计,实用、科学,覆盖了婴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点。
“婴幼儿的喂养方案应该是宽泛的、多元化的,而不是教条式的,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和南北方的喂养差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认为,小皮《6-36月龄婴幼儿四维科学喂养方案》的提出是十分有意义的,应该持续完善下去。
为助推四维喂养方案进一步落地,深入触达到更多家庭和人群,促进科学喂养理念在中国的快速普及,2023年,小皮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婴幼儿辅食科学喂养知识推广的公益项目——“小皮之家·育见未来”。
带着求知心态,新手妈妈姚垚参加了“小皮之家•育见未来”家长知识课堂。
作为一个面向家庭和社会,通过专题讲授、家长互助小组、课题研究的方式搭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与儿童健康成长的资源平台,小皮之家旨在帮助婴幼儿父母消除喂养焦虑,全方位提升父母及家庭科学喂养观念及能力。
据悉,小皮之家每个月都会组织家长知识课堂和家长互助小组活动,围绕不同营养主题,为养育者提供专业、可操作的喂养技巧。
在北京的一节课堂上,由主任医师、注册营养师黄磊带领家长们就《幼儿不同年龄段辅食喂养》、《健康成长,从第一口辅食开始》、《为什么要添加辅食》、《儿童辅食营养》等主题展开专业、科学的经验交流。
“在课程中我们用实际发生的案例和具体操作告诉家长什么是更科学的喂养模式,比如在餐桌上如何与宝宝沟通以及如何了解宝宝的饮食喜好等。”具备多年儿科经验的黄磊表示,小皮的喂养课程不仅教授喂养具体实操内容,还加入了喂养观念自查以及宝宝发育规律的科普课程,希望从根源上帮助来参与的家庭解决宝宝喂养问题。
据统计,截止2023年12月,小皮之家已在北京、惠州等10多个社区,连续举办超50场活动,覆盖数千个家庭。
内容之间的交流和传递让婴幼儿辅食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普及。小皮之家不仅是一场关于知识的交流会,也变成了紧张的新手宝爸宝妈们彼此安慰打气的情绪加油站。随着沟通的逐渐深入,来自家长们的宝贵意见也得以传递给专家和企业,反哺辅食市场,使辅食喂养环节得到进一步良好循环。
树立ESG样本
坚守初心“以人”为娃护航
与书本上的理念相比,现场交流中家长们提出喂养环节中的问题更贴近真实情况。
让亲子教育引导师吉秋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宝宝饭量的提问。“家长们对于宝宝每餐需要吃多少食物总是想要一个精确的量,总是担心宝宝没吃够。但其实最了解需要吃多少量的人是宝宝自己,家长们应多关注宝宝自主进食前后的反应,来判断宝宝饱腹的信号。”
这一幕折射出小皮品牌背后的人文光彩。新生代父母育儿方式升级下的真实刚需,本质上是婴儿开始被当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主体性的人来看待,他们的一哭一闹背后传递的每个信息都应当被捕获和尊重。
“以人为本”正是小皮ESG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Little Freddie(小皮)成为首个在国内发布全球ESG战略的辅食企业,ESG战略(2023-2025)主要分为关爱地球(Planet)、以人为本(People)、关注产品(Product)三大领域。此次 “小皮之家•育见未来是其战略及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的首个具体落地项目。
实际上,小皮早已将ESG战略写进品牌基因。“小皮是一个由父母创立,有父母之心的品牌”。Little Freddie(小皮)企业事务负责人表示,更好的地球不止是自然环境,更包括人文环境,作为企业公民,Little Freddie(小皮) 坚持以实际行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婴童食品企业,高品质的产品与优良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小皮将从“聚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农业”两大议题开展行动。落实到可持续农业,小皮将加大与上游合作伙伴的沟通,协助推广可持续农业的运作实践。
在企业内部,小皮一方面通过“培训与发展”搭建人才培养路径,一方面通过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向外传递价值,展开捐赠、科普、扶贫等正能量行动,以专业能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对外而言,小皮将围绕“可持续包装”和“负责任营销”两大议题展开行动,减少塑料膜与纸张的使用,并将开展更多的以ESG为特色的品牌活动,覆盖可循环包装、公益配捐、环保互动教育等主题,帮助消费者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指出,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消费者更易被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品牌所吸引,愿意为值得信赖且符合自身价值主张的ESG产品服务支付高达20%的溢价,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小皮的米粉、辅食泥类目销售持续排名第一的表现来看,消费者的忠诚度将在负责任的品牌理念下持续提升。
业内人士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尽管零辅食产品将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但安全与质量始终是消费者选择辅食产品的基本准则,以小皮为代表的有机、高品质、服务强的一类企业,具备强大的品牌力与产品力,能够满足消费者消费体验与理性的平衡,持续以马太效应强化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