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责任履行、监督检查措施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
财通证券研报指出,2021年国内药品终端销售额为17747亿元,其中线上销售额368亿元,渗透率仅为2.1%。
现存药品互联网相关企业超7万家
尽管网售药占比低,但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而疫情催生了相关药品互联网企业的需求。
根据企查查数据,我国现存药品互联网相关企业7.32万家。2022年上半年,新增药品互联网相关企业1.13万家,同比增长超过19%。
企查查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7万多家企业是指搜索药品互联网关键词显示的企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都实际从事互联网药品销售业务。”
一位资深互联网医疗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是政策主导,但处方药的流转是必然趋势,未来患者可以在医院买药,也可以在网上买药,关键是要明确处方的认证和监管以及处方的实效性等问题。”
上述人士还称,除去头部电商企业,从目前行业数万家参与企业来看,互联网药品行业仍然存在高度分散的市场格局。
最新的《办法》主要规定了几方面内容,包括落实药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压实药品网络销售平台责任;明确处方药网络销售管理。其中特别提到:“明确第三方平台应当设立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药学技术人员,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安全、药品信息展示、处方审核、处方药实名购买、药品配送、交易记录保存、不良反应报告、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并按规定备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处方审核目前很多流于形式,要执行严格审核确实存在难度。”
谢斌强调,审核的难度并不在于技术,而主要在于机制和监管上,需要政府严格规定、牵头落实并强化监管。“比如平台和医疗机构甚至执业医师之间,需要落实唯一身份识别。”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处方从开具到完成配送应实现全闭环、可追溯。”
谢斌以精神类处方药为例称,依据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医师作出,精神障碍的治疗也应当在有精神科诊疗资质的机构提供。
“这意味着这些药品需要由有精神科的医院、由精神科医师开具的处方,但目前的网络平台基本没有对处方机构和医师资质的严格审核。”谢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强调未来应加强对于处方机构和医师资质的审核管理、药品配送资质和过程管理等。
两家头部企业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调研数据,2019年至2020年间,中国在线零售处方药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9%,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元。根据财通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国内所有终端药品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对应线上零售药品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是目前医药电商转化的绝对头部企业,短期内将会受到明显的利好。
两家公司也已经对新的《办法》进行回应,都表示监管部门的新规对于规范行业、促进医药电商健康发展、发挥药品流通价值将起到重要作用。
京东健康上个月披露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总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48.3%,净利润达12.1亿元,同比增长82.0%;截至2022年6月30日,京东健康年度活跃用户达到1.31亿,同比净增加2270万,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咨询量超过25万。零售药房业务和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是京东健康的两个核心业务板块。
阿里健康此前公布的2022财年业绩公告也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健康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1.1亿;支付宝医疗健康年度活跃用户数已达6.9亿。
分析人士称,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和必要性进一步凸显,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需要政策进一步的放开和支持。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已经发布了包括《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在内的十余个利好政策文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涉及智慧医院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网售处方药等多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