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互联网加速崛起 马斯克“星链”面临多维挑战

中国正通过“千帆星座”(G60星座)计划加速构建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该项目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计划至2030年部署超1.5万颗卫星,实现全球网络覆盖。2024年8月以来,中国已通过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改等火箭完成多批次组网卫星发射,包括“一箭18星”的高效发射模式,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已突破50颗。相比之下,SpaceX的“星链”已部署近7000颗卫星,但中国计划通过年均数十次发射快速缩小差距,预计2027年前完成首期1296颗卫星组网,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为支撑大规模卫星部署,中国航天技术实现多项突破。新型长征八号甲火箭首飞成功,其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7吨,适配更大体积卫星并采用双余度电静压伺服机构,显著提升发射精度与可靠性。同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进展迅速,朱雀三号火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多家民企加入回收技术研发,未来有望降低发射成本。此外,中国在激光通信、卫星侦察等领域取得突破,如星地激光100Gbps超高速传输技术,进一步增强卫星系统的实战效能。

中国卫星互联网服务正通过国际合作拓展影响力。2024年,“千帆星座”与巴西、马来西亚签署合作协议,为当地提供网络服务,直接挑战“星链”在南美和东南亚的市场主导地位。巴西政府因担忧过度依赖“星链”而转向中国技术,凸显发展中国家对多元化供应商的需求。此外,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的低轨卫星频段资源总量已达5.13万颗,占全球总容量的85%,为未来频谱竞争奠定基础。分析指出,中国卫星网络将重点覆盖非洲、中东等“星链”服务薄弱地区,通过性价比优势争夺新兴市场。

卫星互联网被视为现代战争中的战略资产。乌克兰危机中,“星链”在战场通信中的作用引发中国对自主可控系统的紧迫性认知。中国学者开发的新型算法可对“星链”卫星实施全面侦察,表明其已具备反制能力。同时,独立卫星网络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信息通道畅通,避免受制于人。美国智库评估认为,中国卫星星座不仅服务于民用需求,更将强化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类似“一带一路”模式,通过技术输出深化与伙伴国关系。

尽管中国在卫星数量、技术成熟度上仍落后于“星链”,但其举国体制下的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能力不容小觑。SpaceX计划2027年前将卫星总量扩至4.2万颗,而中国通过“千帆”“国望”“洪湖”三大星座规划,总目标超3.8万颗,双方在低轨空间的角逐将重塑全球通信格局。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是大国科技实力与战略韧性的终极较量

上一篇:电商企业数量突破380万家,年货节助力行业迎来“开门红”
下一篇:杠杆资金持续入场 A股两融余额突破1.9万亿元

舆情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