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胡波波】印度执法机构日前指控中国科技公司小米(印度)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以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支付版税等为由冻结了其约555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资金。路透社7日披露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小米(印度)方面称, 该公司前总经理马努·库马尔·贾因和首席财务官萨米尔·拉奥及其家人在接受印度执法机构询问时,曾遭到“身体暴力和胁迫威胁”。《环球时报》记者就此向小米问询,截至9日凌晨发稿时尚未获得回复。
小米(印度)在5月4日向法庭提交的材料中表示,印度执法机构调查人员当时说,如果他们不按要求提交相关声明,“将面临可怕后果”。随后,拉奥在“极端胁迫之下”在声明中加上了“我承认,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已按照小米集团某些人的指示支付了版税”。但拉奥次日(4月27日)就撤回这份声明并表示“(我)并非在自愿情况而是在胁迫下作出(这份声明)”。
新德里电视台7日称,印度执法机构当天否认其所属调查人员曾“胁迫”小米(印度)公司员工。他们称,相关指控是“不真实且毫无根据的”,小米(印度)公司根据印度外汇管理法并在对其有利的环境和场合下自愿提交了有关陈述,“该陈述与提交给执法机构的书面内容和记录材料相一致”。该执法机构还强调,“本机构极具职业道德且专业,任何时候都不会对涉案企业员工采取胁迫或威胁的手段”。
匿名消息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执法机构对小米(印度)公司采取的行动既不是孤立的,也并非心血来潮的突袭。据他透露,印度财政部及下属的税务、财务等调查机构早已将小米(印度)公司等中资企业纳入“观察视线”,搜集它们的“违法证据”。今年1月,印度财政部就曾宣布向小米(印度)公司追缴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合共约65.3亿卢比的税款,理由是小米(印度)公司向美国高通和北京小米移动软件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和特权使用费没有算进公司进口商品交易价值。此外,印度政府去年年底还调查了小米(印度)在遵守所得税法方面的问题。该消息人士认为,小米(印度)不是第一家被印度当局调查的在印中资企业,短期内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根据印度媒体有关此事件的最新报道,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暂时搁置了执法机构对小米(印度)发布的资金冻结令,下一轮聆讯将在5月12日举行。这意味着小米(印度)公司获得喘息机会,仍能动用银行账户资金开展日常公司活动。一名知情人士说,小米(印度)公司可以选择向印度政府披露其特许权使用费等资金转移情况来获得某种程度的豁免。
印度是小米重要的海外市场。IDC、Counterpoint、Canalys等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28.9%、28.6%、26%、24%,基本稳固了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的地位。除小米外,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中国品牌还有vivo、realme和OPPO等。上述四家中国公司去年占印度手机市场约65%的出货量,完全“吊打”Micromax、Lava、Karbonn等印度本土品牌,商业上“树大招风”的负面作用开始出现。
2020年发生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这种负面作用进一步放大。印度政府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依赖,并借机扶持本土企业助力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此后的诸如禁用200余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对在印中资企业和人员进行“合法合规性调查”等也都是在这样的政策逻辑下酝酿和执行的。
一名此前长期在印度从事商贸事务、现已回国的华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那么多在印度淘金的外商,既有中国人,也有其他国家的人,而印度的各类税法又是如此复杂,(我们)很有可能不小心逾矩。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或企业是刻意规避甚至违反印度的法律”,“在中印关系下行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印度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印度政府和执法部门用放大镜进行检视”。作为2020年印度政府对在印华商采取执法行动的“受害者”之一,他说:“相信印方此次对小米的行动与此前的类似调查一样,也并非出自纯粹的维护贸易或商业公平的动机,只不过是借法律之名,行政治绑架之实,以便他们在与中方谈判时有更好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