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 海底捞快速扩张策略缘何不灵了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海底捞在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其中包含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等。相关词条随即登上热搜,有人认为是过度服务,有人则认为此举或许有商家自身的考虑。

给顾客打标签的行为是否妥当暂且不论,引发更广泛关注的是“火锅一哥”海底捞2021年亏损超38亿元。2月21日,海底捞(06862,HK)公告披露盈利预警。该公司未经审计账目显示,2021年全年营收或超过400亿元,但净亏损或为38亿元至45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超过1000万元。

在预计比2020年营收增加40%以上的同时,净利润为何却由2020年的盈利3.093亿元转为大幅亏损呢?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海底捞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而相比经营业绩下滑,海底捞的市值蒸发数据更为惊人。自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海底捞总市值曾一度接近4700亿港元,但在去年2月之后,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一年跌幅超70%,市值蒸发3600亿港元,当前市值仅有1000亿港元左右。

海底捞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出现净亏损的情况,海底捞通过公告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去年旗下300余家餐厅关停以及旗下门店经营业绩下滑影响,导致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和减值损失达到33亿元至39亿元。与此同时,新冠疫情、2020年至2021年门店快速扩张,也是海底捞出现亏损的重要因素。

不过,笔者认为,要分析海底捞业绩下滑的原因,就要分析其快速崛起的原因。

业界普遍认为,服务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公开资料显示,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于2007年开始向全国拓展。彼时,服务的价值在餐饮市场被低估,而人力成本也是比较低的。成立初期的海底捞通过对员工关怀的投入,很快换来附带大量额外服务的人力资源,从而让这些附带的服务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并吸引了大量客户。在此之后,公司的快速扩张策略又为员工带来了大量晋升机会,从而能够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换句话说,海底捞初期之所以发展非常迅速,是因为公司找到了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要素,并通过相对较低成本的运作,将其转变为品牌溢价。但如今,人力和服务的价值不断被重构,让海底捞引以为豪的服务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复制”,所以海底捞优质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下看起来至少已经没有之前那样大的突出优势了。

更何况,市场一直以来都不乏关于海底捞的服务是否过度的讨论,最近海底捞被曝对顾客打标签,虽然公司也给出了解释,但这对海底捞的声誉和口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依然有待观察和评估。

另一方面,疫情因素对餐饮业的冲击有目共睹。而海底捞在全球疫情严重的2020年继续加大扩张力度,但仅仅过去一年,便在2021年11月宣布关闭300余家门店。可见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快速扩张这一招已经不像以往那样灵验。

面对内部业绩下滑,外部同行抢夺分食市场,海底捞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对新生代群体以及火锅的重度消费人群来说,很多的人观点是“花钱是为了享受美食”,对他们而言,海底捞细致入微的服务固然能加分,但对美食的体验或许占到更重要的分数。基于这样的考虑,餐饮企业或许要不断加快创新升级步伐,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新一代用户餐饮消费偏好的研究上,从食材差异化、场景创新、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创造出新的增长曲线。

上一篇:两信托机构“接盘”恒大四项目 承担全部保交楼资金
下一篇:老板电器上市以来首现业绩下滑 受累恒大等房企影响计提约7亿坏账

舆情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