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的中国业务正站在十字路口。自2024年下半年起,市场多次传出其考虑出售部分股权的消息,而近期这一传闻因多家国际私募机构及本土巨头的介入再度升温。面对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与业绩压力,星巴克或将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重构中国市场的增长路径。
股权出售传闻:潜在买家浮出水面,估值或超10亿美元
据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包括KKR、方源资本(Fountainvest Partners)、太盟投资集团(PAG)在内的国际私募基金,以及华润集团、美团等中国企业,已与星巴克就收购其中国业务股权展开初步接洽。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可能倾向于通过特许经营协议引入战略投资者,相关交易估值或超过10亿美元。
星巴克全球首席财务官Rachel Ruggeri计划近期访华推进谈判,但具体股权比例尚未确定。星巴克官方虽未直接证实交易细节,但多次引用CEO Brian Niccol的发言,强调“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增长”。市场分析认为,此举与麦当劳、百胜中国早年引入本土资本的模式类似,旨在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加速本地化运营。
业绩承压:同店销售下滑,本土品牌反超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传闻的背后,是其在华增长乏力的现实。2025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4年12月),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仅微增1%至7.44亿美元,同店销售额下降6%,净利润同比下滑23.8%1610。相比之下,瑞幸咖啡2024财年营收达344.75亿元(约47.5亿美元),门店数突破2.2万家,规模远超星巴克的7685家。
本土品牌通过低价策略与下沉市场布局抢占份额。瑞幸、库迪等品牌单杯价格普遍低于20元,而星巴克均价超37元。尽管星巴克尝试通过直播促销(如3杯49.9元)参与价格战,但其高端定位与产品创新不足的短板仍未补齐。此外,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茶饮品牌跨界推出的咖啡产品进一步加剧竞争,星巴克在一二线城市的“第三空间”优势逐渐被稀释。
战略调整:高层换血与数字化突围
为应对市场挑战,星巴克中国近期动作频频。2025年1月,执掌中国业务多年的董事长王静瑛退休,由刘文娟接任首席执行官,并首次设立首席增长官(CGO)职位,意图通过数字化营销与新品研发吸引年轻消费者。此外,CEO Brian Niccol上任后提出“重返星巴克”转型战略,强调优化供应链、加快县域市场布局,并计划未来在华新增数千家门店。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星巴克的调整节奏仍显滞后。瑞幸2024年推出119款新品,而星巴克仅78款;其下沉市场门店增速也远不及本土品牌28。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成为破局关键——若交易达成,合作伙伴的本地资源有望帮助星巴克优化供应链、加速扩张,并深化数字化与产品本土化。
未来展望:合作模式能否复制百胜中国的成功?
星巴克若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其路径或与百胜中国(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类似。2016年,百胜中国通过引入春华资本与蚂蚁集团完成分拆上市,此后实现年均超500家门店的扩张28。华润集团因拥有万象城等商业地产资源,可能为星巴克提供优质门店点位;美团则可强化其外卖与数字化运营能力。
不过,交易仍存不确定性。一方面,星巴克需平衡控制权与本土化需求;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估值和回报率的考量可能影响谈判进程。尼科尔曾成功带领百胜中国独立上市,其履历为交易增添了可能性,但市场能否重拾对星巴克中国增长的信心,仍需时间验证。
结语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传闻,折射出外资品牌在激烈竞争中的转型阵痛。无论交易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标志着中国咖啡市场从“星巴克时代”迈向多元化竞争的新阶段。如何在高性价比与品牌调性间找到平衡,将是星巴克与潜在合作伙伴共同面临的课题。